一张清代明信片的深究

近日我在德国搜得一张从中国寄出的明信片,上面贴有印有“大清国邮政”的五分蟠龙邮票(见图一),这可以说是中国官方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正是当年光绪大大正式御批而制成。从票面可以看得出是伦敦的版本,因为清政府在委托设计后,将订单给了英国印刷,但当时又没有飞机不能空运,鉴于路途遥远,只好在此之前顺手搞了个所谓的石印“先行版”凑数,坚持数月以后,才发行该版。

盖在邮票上的是所谓的“干支戳”,不难看出,上面印着的是“直隶枕头甲辰年六月二十一日”,“直隶”就是当时的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的行政区。“枕头”其实就是枕头邮局,后来改名为石家庄邮局,“甲辰年”就是1904年,右下角印着“直隶北京甲辰年六月二十三日”,也就是说当年从石家庄寄出,到北京中转只用了2天时间,可见是快马相送,然而再转到上海时已经是8月11日了,看来当时跨省邮寄基本瘫痪,速度慢如龟行。最后一个邮戳显示到达比利时海伦特(Herent)的时间是9月15日,这速度简直可以和今天的航运媲美了,要知道目前包裹走海运从中国到西欧也要三四个星期。

明信片的封面印有一张骆驼和人的北京街头的萧瑟场景(见图二),左边的印刷文字透露这张明信片是在德国柏林印刷,然后被运到中国专供在华的欧洲人使用。用50倍放大镜观察图片细部,惊奇的发现当时已经使用相当成熟的散点式印刷术,这正是后来网点式的雏形,图片之精细程度令人不能不赞叹当年德国人已经拥有高超的印刷技术。所用的铜版纸的材质也非常细腻,和当代300g的纸差别甚微。

翻阅典籍和当时的京城规划图,推测照片的拍摄地点很可能是北京城的东交民巷,老北京应该都知道,骆驼其实在当时很常见,它们常被作为运货驼队,主要负责运输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品,相当于现代社会中的快递小哥,老舍作品骆驼祥子》中的骆驼也出自于此。1950年后,北京的骆驼队才慢慢被汽车所替代。

最让人困惑的是为何北京街头如此破败不堪?毕竟当时离清朝灭亡还有很久,更何况是天子脚下。翻阅清史,对照历史时间轴后不难发现,距离照片拍摄时间不久前,正是义和团运动的高峰期,当时这一带超过千家的商铺被义和团员烧成废墟。在我看来,这些团员根本就是中国愤青的祖师爷,盲目且冲动的行为导致民不聊生。

图片下面则肯定是寄信人的话了,粗看以为是德语,想来自己还是有较深的德语功底,但左看右看却无字可认,泄气之余,只得求助公司的德国文案撰写人,结果他也无法辨认。既然明信片是寄到比利时的,那应该写的是荷兰语,自觉柳暗花明,便询问了我的创意总监,他是正宗荷兰人,但却竟然爱莫能助。最后发现海伦特恰好处在法语区,于是在公司唯一的法国人── 公关部的另一位同事的帮助下终于解码了文字含义:

“亲爱的玛丽安娜,我收到你们的信了,还有菲利普的信和多封电报我也回复了。两天来这里雨下个不停,整个地方被淹了,很多房屋都倒塌了,因为它们都是土砌的。我亲吻你们。”

原来如此,写信的时间正是6月底的梅雨季节,雨水不断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为何百余年前会有比利时人在石家庄?这就不得不提清朝现代化进程的一段往事,当年张之洞受命建造卢汉铁路,但是国库无钱,只能举债,最后由比利时取得了发放贷款权,于是在这段时间来了一批比利时人。可见清政府在统治末期已经毫无国力可言,虽想发奋图强,奈何无钱无技术,实在悲哀至极。今天的中国日益强大,大国之伟姿已跃然纸上,真可谓从可嘘,可叹,到可喜,可幸。

(本文为原创,未经禹罗允许不得转载)